2025长三角国际化工产业展览会 时间:2025年11月4日-6日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您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新闻

全球化工行业调整,中国化工持续发展并展现多元化趋势

在最近召开的2024年亚洲石化行业大会上,ICIS副总裁亚历克斯·利德贝克透露,预计2024年化工行业的产能关闭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这一趋势与盖德化工网此前报道的“全球化工产能大调整”相吻合,其中闭厂、裁员、搬迁等成为行业常态。然而,在全球化工行业经历“大浪淘沙”的洗礼下,中国化工却展现出了持续的“补位蝶变”。这三大发展趋势不仅包括走出去、引进来,更涵盖了持续的一体化转型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对于某些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淘汰……

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炼化企业逐渐扩大了其“走出去”的步伐,不仅在海外投产的产能有所增加,而且投产的项目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这一积极举措主要归因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电车对成品油市场的冲击、大宗化工产品出口增速的下滑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企业利润摊薄,都迫使炼化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其次,转型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所带来的资金压力,也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的机会。而“走出去”战略恰恰为炼化产业解决了“产能增长瓶颈”的问题。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背景下,ExxonMobil、Shell、BP等国际巨头纷纷转型或剥离旗下炼厂,这为我国炼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补位空间。此外,海外项目的投资回收期约为六年,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支持,以推动其转型升级。

出海案例:泰昆石化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

最新进展:

桐昆集团与新凤鸣近日联合公告,宣布对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的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进行策略性调整。此次调整旨在审慎决策、有效控制风险,并稳步推动项目的进展。调整后,该项目的炼油规模和总投资均有所缩减。具体而言,总投资额由原先的624亿元调整为430亿元,炼油产能也相应地由1600万吨/年减少至1000万吨/年。同时,对二甲苯(PX)和乙烯的产能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为200万吨/年和120万吨/年。这些调整不仅涉及投资金额和产能规模,还包括对工艺路线和产品方案的相应优化。

产品方案调整为:
年产成品油418万吨、对二甲苯(PX)200万吨、苯72万吨、硫磺26万吨、液化气42万吨(其中异丁烷37万吨)、全密度聚乙烯FDPE4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HDPE40万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40万吨、聚丙烯PP50万吨等。

市场策略调整为:
成品油、硫磺、苯、液化气等共计558万吨将主要在印尼国内市场销售,对二甲苯200万吨将运回中国国内市场销售,而聚乙烯FDPE、HDPE、LLDPE、聚丙烯等170万吨则将由印尼及东盟市场共同消化。

此外,盖德化工网近期也报道了外资在华化工投资的情况。包括巴斯夫的800亿投资、萨特阿美的1000亿投资以及科思创的近300亿投资等,这些外资的持续加码无疑将对我国化工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我国化工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早期汽车工业的发展路径相似,我国化工产业的“引进来”策略不仅在于激发市场竞争和产业活力,更在于促进同业间的合作与技术消化吸收。

中石化与英力士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化工产业升级
双方的合作不仅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更促进了技术的交流与进步。这种“引进来”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我国化工产业的整体提升,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2年7月28日,中国石化与英力士集团共同签署了总价值约7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旨在推动化工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其中,三项关键性协议的达成,预计将实现每年高达700万吨的产能,并有望带来每年约100亿美元的销售额。目前,双方的合作已进入深入阶段,各项产能正在逐步释放。

具体而言,双方的合作项目包括:英力士成功收购中石化子公司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的股权,以及按照50%:50%的股权比例共同创立一家新合资公司,致力于实现120万吨/年的ABS产能,以应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需求。

目前,三大ABS装置的建设进展如下:去年11月,双方在宁波新建的大型ABS工厂已正式投产,年产能为60万吨;此外,双方还计划在天津南港乙烯项目集群共同建设30万吨/年的ABS装置,预计将于2025年4月投产;而第三个拟建的ABS装置地点尚未确定,但所有装置都将采用英力士苯领的特鲁朗技术。
合作项目三:
双方决定按照50%与50%的股权比例共同创立合资公司,在天津着手建设一个年产50万吨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项目。最近,双方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于去年8月成立了中石化英力士(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共同运营中国石化旗下的120万吨/年天津南港乙烯项目,预计该项目将在2024年4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此外,今年6月16日,中石化英力士苯领高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也正式挂牌营业,注册资本高达约16.8亿人民币,其业务范围涵盖合成材料的制造与销售、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的制造等多个领域。

一体化趋势

近期有媒体披露,山东地炼的“抱团”努力未能如愿,2017年由数家山东地炼民营领军企业共同筹建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遭遇了“终结”。据分析,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便是全国新建大型炼化装置所带来的规模化、低成本优势的冲击。尽管如此,山东石化产业仍在持续推动“压小上大”“压低上高”的策略,力求通过炼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高端及精细化工项目的不断涌现,例如备受瞩目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来探寻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从山东的成功经验出发,我们不难窥见我国石化产业整体向一体化、高端化、绿色化和精细化工方向发展的坚定步伐。

临江傍海的广东石化炼油区,这里不仅是炼化一体化技术的集中展示地,更是全球唯一可全部加工劣质重油的炼化基地。近日,中石油广东石化分公司公布了该基地商业化投产一周年的“成绩单”,其中亮点频现。
在降本提质方面,该基地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和规模优势,在华南地区对二甲苯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高企的背景下,通过优化设计和提高产能,将芳烃装置的产能从88%提升至100%,日均增产高纯度对二甲苯产品600余吨,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该基地还引入了先进的气相法流化床聚乙烯生产技术,不仅能生产通用聚乙烯产品,还能生产高性能的高碳α-烯烃共聚聚乙烯和茂金属聚乙烯等。同时,该基地也是炼化行业首个当年投产即入选的智能工厂,实现了全域数据共享,从而大大简化了精细管理和成本管控的流程。例如,通过将化验分析和产品包装并行进行,该基地每年可多生产聚烯烃5350吨,增加经济效益5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石化炼油区的大型一体化装置在区域市场上展现出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自商业运营不到一年以来,该基地已实现营业收入高达930亿元,为揭阳市贡献了当年20%的GDP。同时,它还助力华南地区成功吸引了总计划投资近千亿元的石化中下游项目。其国内销售范围广泛,覆盖了华南大部分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16%以上,尤其在粤东市场,占有率高达30%。该基地生产的数百万吨合成树脂产品成功进入广东地区,使得广东合成树脂的进口率从46.8%降至33.5%。

结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指出,精细化学品在总化工产品中的占比,即精细化率,是衡量国家化工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化工行业经历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化工行业正迎来重要的补位和转型机遇。无论是积极走出去、引进先进技术,还是推动“一体化”发展,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然而,对于传统化工企业而言,如果不能成功补位或转型,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和产业链中,就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新旧动能转换”挑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