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工业大省,既是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市场需求方,也是推动设备更新与产品换代的供给主力。
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初步显现,设备更新仍是各地下一步工作重点。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黄萍说,在推进设备更新方面,江苏用“真金白银”来激励设备更新。今年3月,江苏率先创新出台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于企业用于设备购置与更新的项目贷款,采用“免申直达”的方式,由省、市两级财政贴息2个百分点;同时,还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设备担”政策,支持企业通过贷款购置、更新、改造设备,省级财政按80%的比例对担保费给予补贴,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难度。
湖南发布的《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则提出,每年推动2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5年内推动10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就地扩能提质增效。
增加制造业的有效投资将开辟广阔的空间,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各地区激发活力的关键手段。
“在各部门减轻企业负担、降低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的持续助力下,工业企业获得的实质利好越来越多。” 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利润增长14.9%,两个指标的增速均快于上年全年,也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营效益改善之下,优质企业群体不断扩大。上半年,广东新增6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增量全国第一,8家制造业企业A股上市。
围绕助企纾困,江西持续推进企业特派员等帮扶机制,主动靠前精准服务企业,切实解决企业合理诉求。河南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加大清理拖欠账款问题力度,力争应清尽清,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发展预期。
浙江全力推进“工贸联动”,精准办好全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组织供应商和采购商“走进链主企业”“服务专精特新”。江西举办铜产业链“百场万企”供需对接、锂产业大会暨第二届碳酸锂供需对接、航空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对接等合作活动,进一步扩大工业消费。
在叶振宇看来,山东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县域经济的活力。比如,生产全球七成假睫毛的平度、全国汉服市场占有率过半的曹县、国内规模最大的优质化肥生产基地临沭县等。许多县域做强一业、专注一品,不仅挑起工业经济大梁,还逐渐成长为地区制造业的“新名片”。
不少工业大省积极推动工业强县建设工作,做强县域工业主支撑。
浙江明确,今后每三年划定一次工业大县(市、区)名单,以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工业规模为考量,根据全省工业增长情况,动态提高工业规模标准。
四川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县域瞄准1—3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一批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好的县(市、区),做强县域工业主支撑。
安徽提出,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以提升集群规模能级、创新能力、群链协同、品牌影响为目标导向,努力把集群培育成为各类重大产业基地的后备军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东提出,积极向县域、海洋和区域协作要潜力要空间,持续抓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型产业集聚区、省产业园建设,不断拓展省内产业发展布局,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持续增强广东产业发展韧性和竞争力。
“省产业园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各县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工业加速入园发展、集聚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蓄势待发、值得期待。” 广东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